关于

如何享受传达与历史相关的知识,以更好地享受韩国遗产。
介绍韩国历史中的时间、空间、战争和对外关系等要素。
国家遗产与时间



在韩国历史中,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是檀君王俭建立的古朝鲜。原本的国名是“朝鲜”,但为了与后来的朝鲜区分开来,特别加上了“古”字,称为“古朝鲜”。关于古朝鲜的建国时间,公元前2333年广为人知。这一年代后来成为韩国“檀君纪元”(简称“檀纪”)的基准。在近代及现代的部分韩国史料中,以4000开头的纪年便是檀纪。
古朝鲜在公元前108年因遭到中国汉朝的攻击而灭亡。这一时期,朝鲜半岛和满洲地区出现了多个韩国民族的国家。在满洲和朝鲜半岛北部有扶余、高句丽、东濊、沃沮等国家,而在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则有属于马韩、辰韩、弁韩的数十个小国家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它们从高句丽和扶余、从马韩的许多国家到百济、从秦汉的许多国家到新罗、从变化的许多国家到伽倻的许多国家都统一起来。 高句丽、百济、新罗、伽倻时期通常被称为"三国时代"。 其背景是韩国历史最悠久的历史书《三国史记》的影响很大。 然而,扶余延续至5世纪,伽倻则存在至6世纪。
进入7世纪,随着大陆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三国间的竞争加剧,实力最弱的新罗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,与唐朝结盟,最终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。新罗占领了整个百济的领土和部分高句丽的领土,这一时期被称为“统一新罗”,与高句丽遗民建立的北方的渤海国并存,因此也被称为“南北国时代”,大致从7世纪持续到10世纪初。
到了10世纪,南北国时代发生了变化。新罗中央政权受到豪族的反抗,后百济(900年)和后高句丽(901年)相继建立,韩国再次进入三国竞争的局面,这一时期称为“后三国时代”。后三国时代虽仅有30多年,但展示了南北国时代向高丽过渡的过程。
后三国之一的后高句丽更名为马镇、泰封,后由王建即位,改国号为高丽,意为继承高句丽的精神,这是918年的事。当时仍需与后百济和新罗竞争。935年,新罗的敬顺王向高丽献国,936年,后百济也向高丽投降,后三国时代宣告结束,高丽统一全国。渤海国于926年被契丹攻灭,部分渤海遗民进入高丽。
高丽以灵活的外交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持了稳定,但由于实行北进政策以继承高句丽,因此经历了多次战争。高丽经历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是993年至1019年间与契丹(辽国)之间的三次战争。尽管面临许多困难,但最终在龟州大捷中取得了全面胜利,成功维持了与辽国的和平关系。
一百多年后,居住在高丽东北部的女真族入侵高丽,高丽成立了大规模的军队“别武班”进行讨伐,并建造了九座城池。这发生在1107年左右。然而,由于女真族的强烈反抗,以及高丽内部难以守住这些城池的判断,最终将东北九城归还给女真族。然而,女真族了解了高丽的军事力量,建立金朝后仅采取了外交手段,没有入侵高丽。
一百多年后,高丽迎来了蒙古的入侵。那时,高丽正处于武臣政权统治时期。为抵抗蒙古的进攻,武臣政权将首都从开京迁至江华岛,并持续了39年的抗争。最终,在武臣政权崩溃后,高丽与蒙古和解,避免了成为属国,但进入了为期80多年的蒙古干涉时期,并失去了济州岛及东北、西北部分领土。
到了高丽末期,随着元朝衰落,高丽开展了反元自主政策,摆脱了蒙古的干涉,并收复了失地,但此时又遭遇了倭寇和红巾军的入侵,使得国家陷入混乱。
在这种情况下,新兴势力新进士大夫与当时有才能的将军李成桂联合,建立了新的国家——朝鲜。朝鲜于1392年建国,并于1394年将首都迁至汉阳。
朝鲜以儒教理学为国家思想,与高丽文化有很大的不同。比如,在高丽的首都开城有许多寺庙,甚至宫内也有寺庙,但在朝鲜的首都汉阳,除了建国初期,几乎看不到寺庙的存在。取而代之的是以儒教思想为基础的建筑,如宗庙、社稷、成均馆和乡校。
在稳定的东亚局势中,朝鲜享有了200年的和平。然而,1592年日本入侵,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,即壬辰倭乱,导致全国陷入了巨大混乱。这期间,汉阳的宫殿也被烧毁了。因此,现存的壬辰倭乱之前的国家遗产被视为极为珍贵的遗产。
在壬辰倭乱的创伤尚未完全恢复时,北方新兴强国女真族建立的清朝于1636年入侵朝鲜,这场战争称为丙子胡乱。虽然战争迅速结束,但由于朝鲜国王的投降,这场战争给朝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。
此后,朝鲜与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,派遣了朝鲜通信使,并与清朝保持了稳定的关系,重新获得了和平。然而,在面对国外变化时,朝鲜没有积极应对,导致1866年遭遇法国军队的江华岛入侵(丙寅洋扰),1871年遭遇美国军队的江华岛入侵(辛未洋扰)。最终在1876年迫于日本的压力,签订了江华岛条约,开放釜山、元山和仁川等港口。1882年朝鲜与美国签订了通商条约,随后与西方多国建立了外交关系。
尽管朝鲜在变革过程中努力尝试,但在清朝的压迫和日本的有计划侵略下,未能取得明显成效。尤其是1894年东学农民革命的失败,使朝鲜失去了迈向新国家的动力。为了寻找新的出路,高宗于1897年宣布大韩帝国的成立,并即位为皇帝。然而,随着日本的侵略愈加露骨,1905年通过乙巳条约剥夺了大韩帝国的外交权等多个权利,1910年正式夺取了大韩帝国的主权。
然而,韩国人民为了光复国家,展开了独立运动。1919年3月1日三一运动后,韩国成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,并继续在国内外开展独立运动。最终,1945年8月15日,韩国迎来了光复。然而,在冷战的气氛下,南北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政权。1948年8月15日,大韩民国政府在朝鲜半岛南部成立。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(即北韩)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。
1950年,北韩的突然南侵引发了韩国战争,给韩国民族带来了巨大创伤。1953年7月27日,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,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今。



国家遗产与空间



韩国的行政区域是在韩国历史的影响下形成的。例如,作为指代各地区的广域自治团体的“道”,是由该地区历史悠久的两座城市的首字组成的。比如,江原道的名字由江陵和原州的首字组成,庆尚道由庆州和尚州的首字组成,全罗道由全州和罗州的首字组成,忠清道则由忠州和清州的首字组成。至于京畿道,其名称中的“畿”字是指环绕首尔的地区,因此“京畿”有着“环绕首尔的地区”之意。
在朝鲜后期,除了京畿道、黄海道和江原道之外,其他道被划分为南北两部分,比如庆尚道被分为庆尚南道和庆尚北道,而原属于全罗道的济州岛后来独立出来。最近,济州岛、江原道和全罗北道被划分为“特别自治道”,因此其官方名称为“江原道”,但很多韩国人仍然习惯称其为“江原道”。
北韩的地区名称最初与南韩相同,但后来北韩政府新增了慈江道、两江道等行政区域,名称有所不同。
韩国的地名即使有韩语名称,由于历史上曾使用汉字,因此大部分地名都可以用汉字表示。然而,韩国唯一一个无法用汉字表示的城市就是首尔。首尔原本并不是指代某个城市的名称,而是指代首都的词汇。朝鲜时代的首都被称为汉阳或汉城府,而因为其一直是首都,因此也被称为“首尔”。光复后,这一名称被正式确定为城市的名字。
此外,韩国还有一些用以指代地区的名称,如岭南、湖南、岭东和岭西。岭南指的是现今的庆尚南北道一带,“岭”在汉字中意为山岭,具体指的是位于白头大干山脉中的主要山岭——文景隘,岭南则指的是这座山岭以南的地区。湖南意为湖水之南,源于过去对锦江的称呼“金湖”,因此“湖南”指的是锦江以南的地区,即今天的全罗道地区。岭东和岭西则以大关岭为界,东侧的海滨地区称为岭东,西侧的内陆地区称为岭西。


国家遗产与战争



韩国的国家遗产在战争中遭受了诸多损失。当然,因战争而遭受遗产损失的问题并非韩国独有。然而,了解历史中的战争对理解国家遗产的价值有助益。那么,究竟哪些战争给国家遗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呢?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内容。
首先,是使一个国家灭亡的战争。即使在今天,首都往往是国家遗产最集中的地方。在前现代社会,首都的陷落及国家的灭亡,通常对国家遗产造成致命的打击。典型的例子包括公元前108年导致古朝鲜灭亡的王俭城战役,以及660年加速百济灭亡的泗泚城战役,和668年在高句丽灭亡过程中发生的平壤城战役。
因此,高句丽和百济的国家遗产中,多数幸存的文化遗产为较少受火灾影响的石造建筑物,例如塔,以及虽然曾遭到盗掘,但仍保存至今的古墓。而新罗则通过投降高丽,直接避免了庆州的毁坏。





然而,在高丽时期,1238年蒙古入侵,导致庆州一带的建筑物全部被烧毁。当时著名的皇龙寺木塔和丈六尊像等国家遗产遭到严重破坏。此外,位于庆尚道地区的其他遗产也未能幸免,包括保存在大邱府院寺的大藏经也在大火中被烧毁,后来重新制作的大藏经便是著名的《高丽大藏经》或称《八万大藏经》。
在此后的战争和倭寇入侵中,国家遗产持续遭到破坏,但像壬辰倭乱(1592-1598)这样带来巨大损失的战争并不多见。这场持续了7年的战争几乎将整个朝鲜半岛变为战场,首都汉阳的宫殿、宗庙等主要建筑全被烧毁,许多乡校和寺庙也被焚毁。同时,许多陶工被日本军队强行掳走,导致朝鲜的粉青沙器制作传统断绝。
在壬辰倭乱之后,给国家遗产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另一场战争便是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。这场持续了三年的战争对尚存的国家遗产造成了重大损失。虽然当时保存在国立中央博物馆的部分文化遗产被成功转移至釜山,避免了更大的损失,但战后釜山发生的大火却导致了部分宫中遗物,包括大部分国王肖像画(御真)的烧毁。此外,许多寺庙在战争中毫无防御措施,被烧毁或受损。
今天在韩国能够看到的国家遗产,都是那些侥幸逃过战争劫难的珍贵文物。例如,保存在海印寺的《高丽大藏经-八万大藏经》是在蒙古战争期间制作的,历经蒙古入侵、倭寇袭击、壬辰倭乱以及朝鲜战争等国家级灾难却依然得以保存。了解这些历史背景,使我们更能体会到韩国国家遗产的珍贵价值。


国家遗产与对外交流



对外交流自然而然地对韩国文化以及国家遗产产生了影响。早在古朝鲜时期,中国的文献中就出现了有关古朝鲜的记载,由此可见当时已经存在对外交流。
高句丽、百济、新罗和伽倻都更积极地与外国进行交流。高句丽、百济和新罗的佛教传入记录便是这种交流的见证。此外,通过古墓壁画和出土文物也能发现交流的痕迹。例如,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的摔跤场景,以及被认为是元圣王陵的庆州墓前的石人像,都显示出与西域的交流。百济的武宁王陵则展示了与中国南朝以及日本的交流。而伽倻古墓群和罗州一带的马韩古墓群中发现了东南亚起源的文物,这也表明了交流范围的广泛性。
高丽时期,通过礼成江下游的碧兰亭与多个国家进行了交流,这一时期"高丽"的名称(KOREA)得以广泛传播。虽然在蒙古干涉时期,政治上经历了困难,但忠宣王在元朝首都北京驻留期间,高丽的臣子们也得以与新文化接触,从而为吸收外来文化创造了条件。
在这样的氛围下成立的朝鲜王朝,初期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。其交流对象包括新兴的明朝、日本、琉球国(冲绳)以及女真族。然而,在经历了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后,朝鲜的对外交流范围缩小,正式仅与清朝和日本保持交流。同时,通过清朝,朝鲜也引入了西方的新物品,如望远镜、自鸣钟以及《坤舆万国全图》等世界地图。
1876年通过《江华条约》开放通商后,朝鲜与世界的正式交流逐渐展开,这一趋势延续至今。